前言:是中医学的练习题 II 噢


# 病因证治

  1. “风性善行而数变” 的 “善行”, 是指风邪致病:

    • 易行遍全身而致各脏腑同时发病
    • 善于向上向外
    • 善于迫血妄行
    • 病位行无定处
    • 善于运行气血
  2. 风为百病之长是指:

    • 风善行而数变
    • 六气皆可化风
    • 六淫多附于风邪侵犯人体
    • 风邪致病发病较急
    • 风邪致病发病较快
  3. 燥邪最易伤:

  4. 寒主收引是指:

    • 寒性重浊粘滞
    • 寒邪损伤阳气
    • 寒邪阻滞气机
    • 使气机收敛,经络筋脉挛急
    • 寒为阴邪,易伤下部
  5. 湿邪致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是由于:

    • 湿邪重浊,留滞机体
    • 湿性粘滞,不易祛除
    • 湿为阴邪,阻滞气机
    •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6. 火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

    • 易耗气伤津
    • 易于动血
    • 易于挟湿
    • 易于生风
    • 易于伤肺
  7. 下述哪一点不属淤血致病的临床表现:

    • 唇甲色淡
    • 肌肤甲错
    • 刺痛拒按
    • 出血,紫绀
  8. 寒邪的致病特点是:

    • 其性开泄
    • 易伤津血
    • 易于动血
    • 其性重浊
    • 其性凝滞

多选

  1. 外感六淫之邪的致病特点有:

    • 外感性
    • 季节性
    • 地域性
    • 相兼性
    • 转化性
  2. 在内伤致病因素中,七情的致病特点有:

    • 直接伤及内脏
    • 影响脏腑气机
    • 影响病情转归
    • 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不明显
    • 七情内伤中,“肝” 起主导作用

# 脏腑生理

  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理病理的中心是

    • 气血
    • 经络
    • 五脏
  2. 具有 “藏而不泻” 特点的是

    • 五脏
    • 六腑
    • 奇恒之腑
    • 五体
  3. 具有 “泻而不藏” 特点的是

    • 五脏
    • 六腑
    • 奇恒之腑
    • 五体
  4. 被称为 “君主之官” 的是

  5. 与神志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6. 肺进行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是

    • 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
    • 肺主呼吸之气
    • 肺主治节
    • 肺主调节全身气机
  7. 脾主运化是指脾能够

    • 运化水液
    • 化生气血
    • 运化水谷和水液
    • 化生血液
  8. 肝主疏泄和藏血的关系,常表述为

    • 肝体阴而用阳
    • 肝用常有余
    • 肝为刚脏
    • 肝为将军之官
  9. 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与下列哪项关系密切

    • 心血是否充盈
    • 肾气盛衰
    • 脑髓充足与否
    • 肺气盛衰
  10. 居六腑之首,又属奇恒之腑的内脏是

    • 三焦
    • 大肠

# 阴阳五行

  1. “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说明了下列何种关系

    • 阴阳对立
    • 阴阳互根
    • 阴阳消长
    • 阴阳转化
  2. 阴偏衰,其病证的性质是

    • 实热证
    • 虚热证
    • 实寒证
    • 虚寒证
  3.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 曲直
    • 炎上
    • 润下
    • 从革
  4.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属于下列何种治法

    • 阳中求阴
    • 热者寒之
    • 阴中求阳
    • 阳病治阴
  5. 根据五行相克的关系金克

  6. 肝病传肺属于

    • 木乘金
    • 木侮金
    • 子病及母
    • 母病及子
  7. “寒极生热” 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 阴阳对立
    • 阴阳互根
    • 阴阳消长
    • 阴阳转化
  8. 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 木→土→水→金→火
    • 水→火→金→木→土
    • 土→金→水→木→火
    • 火→金→水→土→木
  9. 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 上午
    • 下午
    • 前半夜
    • 后半夜
  10. 肺病及肾的五行传变是

    • 母病及子
    • 相乘
    • 子病犯母
    • 相侮

# 病因病机

  1. 具有凝滞、收引特点的邪气是:

    • 风邪
    • 寒邪
    • 湿邪
    • 燥邪
    • 暑邪
  2. 腰痛如针刺,固定不移,难于转侧者,多为:

    • 寒湿
    • 瘀血
    • 肾虚
    • 气滞
    • 以上都不是
  3. 易致病程缠绵,难以速愈的邪气是:

    • 风邪
    • 寒邪
    • 湿邪
    • 燥邪
    • 暑邪
  4. 六淫中易伤肺脏的邪气是:

    • 风邪
    • 寒邪
    • 湿邪
    • 燥邪
    • 火邪
  5. 七情影响脏腑气机,下列说法哪个是错误的:

    • 怒则气乱
    • 恐则气下
    • 思则气结
    • 喜则气缓
    • 悲则气消
  6. 在外感六淫之邪中,常引起 “重” 的邪气是:

    • 湿
  7. 在六淫致病因素中,季节性最强的是:

    • 湿
  8. 湿邪是人体内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衡所致,以下哪个脏腑与水液代谢无关?

    • 三焦

多选

  1. 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的特点

    • 炎上
    • 易消灼津液
    • 易伤肺
    • 易伤阳气
    • 生风动血
  2. 风邪的致病特点有:

    • 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 善行数变
    • 风为百病之长
    • 风性主动
    • 风易伤肝

# 治则治法方药基础

  1. 属于中药性能的是

    • 四气
    • 轻重
    • 形状
    • 坚软
  2. 属于 “十八反” 配伍禁忌的药组是

    • 白及与甘草
    • 川贝母与乌头
    • 瓜萎与乌药
    • 丁香与藜芦
  3. 药物归经是:

    • 对疾病属性的针对性作用
    • 对患者体质的适应性作用
    • 对发病季节应予考虑的药物的性能
    • 对各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4. 中药煎药用具选择适宜的是

    • 铁锅
    • 铅锅
    • 砂锅
    • 不锈钢容器
  5. 根据方剂的组方原则,能辅助君药加强疗效,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
    用的

    • 佐助药
    • 佐制药
    • 臣药
    • 调和药
  6.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 君药
    • 臣药
    • 佐药
    • 使药
  7. 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属于中药七情中的:

    • 相须
    • 相使
    • 相畏
    • 相反
  8. 临床用药应避免或禁忌的配伍关系

    • 相畏
    • 相使
    • 相反
    • 相杀
  9. 根据五味理论下列选项中属于辛味的作用是

    • 补中益气
    • 发散解表
    • 泻下通便
    • 清热燥湿
  10. 五味中 “能补,能缓” 的是

    • 辛味
    • 甘味
    • 苦味
    • 咸味
  11. 瘀血引起崩漏,治疗应选用下列哪项治法:

    • 塞因塞用
    • 通因通用
    • 补气摄血
    • 清热凉血
  12. “热者寒之” 属于

    • 正治法
    • 反治法
    • 治标法
    • 从治法
  13. 下列哪些属于不 “消法” 范畴

    • 消食导滞
    • 行气消瘀
    • 消痰化饮
    • 和解少阳
  14. 下列疾病不可用汗法治疗的是

    • 外感表证
    • 疮疡初起有表证者
    • 里热实证
    • 水肿病腰以上肿见表证者
  1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属于以下何种治法

    • 阴病治阳
    • 阳病治阴
    • 阴中求阳
    • 阳中求阴
  16. 阴盛格阳所致的真寒假热证,治宜温阳散寒,属下列那种治法

    • 实则泻之
    • 热因热用
    • 寒因寒用
    • 热者寒之
  17. 下列病情适用于 “急则治其标” 治则的是

    • 脾虚泄泻
    • 二便不通
    • 阳虚外寒
    • 阴虚内热
  18. 病人正虚邪实而正气不耐攻伐,此时应采取的治则是

    • 扶正
    • 祛邪
    • 先祛邪后扶正
    • 先扶正后祛邪
  19.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为

    • 损益兼用
    • 补其不足
    • 损其有余
    • 祛邪
  2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的治疗属于

    • 未病先防
    • 既病防变
    • 缓则治其本
    • 急则治其标

# 八纲辨证

  1. 表证之恶寒,是由于

    •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 阳气不足
    • 外邪束表,卫阳闭郁
    • 肺气不足
    • 邪伏暮原,正邪相争
  2. 表证的发热特点为

    • 潮热
    • 寒热往来
    • 但热不寒
    • 恶寒发热
    • 壮热
  3. 病人发热而恶寒明显,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证属

    • 表证
    • 表寒证
    • 表虚证
    • 寒证
    • 表热证
  4. 患者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证属

    • 上热下寒证
    • 真寒假热证
    • 表热里寒证
    • 表寒里热证
    • 真热假寒证
  5. 下列哪项可否定里证?

    • 恶寒发热
    • 胸腹胀满
    • 恶心呕吐
    • 心悸失眠
    • 脉沉
  6. 真寒假热的病机是

    • 阳盛格阴
    • 阴盛格阳
    • 阳气暴脱
    • 阴阳俱衰
    • 由阴转阳
  7. 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按,大便稀薄,证属

    • 表寒里热证
    • 表热里寒证
    • 表里俱热证
    • 上热下寒证
    • 真热假寒证
  8. 发热、头痛、恶风,咽喉肿痛,肢冷便溏,证属

    • 表寒里热证
    • 上热下寒证
    • 表热里寒证
    • 真寒假热证
    • 寒证转热证
  9. 八纲辨寒热是指

    • 辨病位的浅深
    • 辨正气的强弱
    • 辨疾病的病性
    • 辨恶寒发热的有无
    • 辨邪正斗争的胜负
  10. 以下除哪项外均是里寒证的表现

    • 恶寒喜暖
    • 腹痛拒按
    • 痰鸣喘嗽
    • 面色苍白
    • 脉细舌红
  11. 下列哪项不属于里证的特点

    • 脏腑的证候明显
    • 病情一般较重
    • 可由表证发展而成
    • 恶寒发热并见
    • 病因可有多方面
  12. 真寒假热的面色是

    • 两颧潮红
    • 满面通红
    • 白里透红
    • 颧颊嫩红,时隐时现
    • 面色萎黄
  13. 亡阳的汗出特点是

    • 汗出而肢冷
    • 汗多而壮热
    • 汗出而肤热
    • 汗出而恶风
    • 动则汗出
  14. 亡阴时的汗出特点是

    • 汗出而肢冷
    • 汗多而壮热
    • 汗出而肤温
    • 汗出而恶风
    • 动则汗出
  15. “虚证” 最确切的含义是

    • 精髓失充
    • 邪气不盛
    • 正气亏虚
    • 阳气不足
    • 阴血亏损
  16. 病人先有高热大汗、面赤、口渴饮、脉洪大,后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此属于

    • 阳盛格阴
    • 阴盛格阳
    • 寒热错杂
    • 热证转寒
    • 表热里寒
  17. 病人身热烦躁,面白而时泛嫩红,口干咽燥,大便不实,小便清长,舌淡紫,苔黑不干,脉浮大无力。应属

    • 真寒假热
    • 真热假寒
    • 上热下寒
    • 阴虚阳亢
    • 表热里寒
  18. 病人胃院时感冷痛,呕吐清涎,近来又有尿频、尿急、尿短赤而痛,证属

    • 寒证转热
    • 表寒里热
    • 上寒下热
    • 真寒假热
    • 真热假寒
  19. 患者二十天前出现高热,大汗淋漓等症,经治疗后,现自觉虚赢少气,不欲饮食,舌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为

    • 真虚假实
    • 实证转虚
    • 实证夹虚
    • 虚实并重
    • 真实假虚
  20. 患者高热烦渴,脉疾无力,汗出如油,热而粘手者属于

    • 暑伤津气
    • 亡阳证
    • 亡阴证
    • 湿热郁蒸
    • 阴阳俱亡

# 针灸学基础

  1.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部按前、中、后的排列顺序是:

    • 太阳、阳明、少阳
    • 阳明、太阳、少阳
    • 太阳、少阳、阳明
    • 阳明、少阳、太阳
  2. 下列腧穴归经错误的

    • 太溪 --- 肾经
    • 少商 --- 大肠经
    • 下关 --- 胃经
    • 少泽 --- 小肠经
  3. 下列具有保健作用的腧穴是

    • 内关
    • 神门
    • 关元
    • 太冲
  4. 十二经脉中经脉循行到达头部的是

    • 胃经 胆经 肝经
    • 胃经 脾经 肾经
    • 肝经 脾经 胃经
    • 胃经 肝经 肾经
  5. “一夫法” 又称为

  • 拇指同身寸
  • 食指同身寸
  • 中指同身寸
  • 横指同身寸
  1. 有调节、总任全身阳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 任脉
    • 阳维脉
    • 督脉
    • 冲脉

多选

  1. 下列关于晕针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 使患者平卧,垫高头部,松开衣带
    • 给予温开水或糖水
    • 注意保暖
  2. 下列属于特定穴的是

    • 原穴
    • 络穴
    • 募穴
    • 八会穴
  3. 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交会穴,其滋阴作用较
    强,因此阴虚火旺,胎动不安者,可以用其滋阴降火。

    • 正确
    • 错误
  4. 内关位于腕横纹上 3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 正确
    • 错误

# 心脾辨证

  1. 诊断心阳虚脱证最有意义的症状是:

    • 冷汗肢厥
    • 舌质淡胖
    • 面色淡白
    • 心胸闷痛
  2. 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不包括下列哪项

    • 呃逆
    • 出血
    • 便溏
    • 内脏下垂
  3. 下列哪项是鉴别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主要依据

    • 烦热
    • 心悸
    • 脉细
    • 失眠
  4. 鉴别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最主要的是

    • 有无肢体浮肿
    • 有无食少便溏
    • 有无身倦乏力
    • 有无形寒肢冷
  5. 心气虚证最有特征的临床表现是

    • 胸闷气短,心悸怔忡
    • 心胸憋闷,脉结代
    • 心胸作痛,畏寒肢冷
    • 胸痛如刺,舌暗瘀斑
  6. 脾病虚证的基础证型是

    • 脾不统血证
    • 脾虚气陷证
    • 脾胃气虚证
    • 脾气虚证
  7. 证见心悸,兼有失眠多梦,头晕眼花,舌淡脉细,诊断为

    • 心阴虚证
    • 心火亢盛证
    • 心血虚证
    • 心肾不交证
  8. 寒湿困脾证最常见的原因是

    • 暴饮暴食
    • 过食生冷
    • 思虑过度
    • 劳倦内伤
  9. 是否面色萎黄鉴别脾气虚证与胃气虚证最有意义的是

    • 是否面色萎黄
    • 有无少气懒言
    • 有无神疲倦怠
    • 是否大便稀溏
  10. 对脾虚气陷证最有诊断意义的依据是

    • 食少腹胀,大便稀溏
    • 头晕目眩,舌淡脉细
    •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
    • 五更泄泻,便质清冷

# 肺肝脏腑辨证

  1. 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脉弦细数。宜诊断为

    • 肝血虚证
    • 肝阳上亢证
    • 肝火炽盛证
    • 肝阴虚证
  2. 头痛剧烈,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宜诊断为

    • 肝阳上亢证
    • 肝胆湿热证
    • 肝阴虚证
    • 肝火上炎证
  3. 诊断寒滞肝脉证的主要依据是

    • 头晕目眩,胸胁胀闷
    • 少腹,前阴、巅顶冷痛
    • 形寒肢冷,舌苔薄白
    • 阴囊湿疹,外阴瘙痒
  4. 下列哪项对诊断胆郁痰扰证最有意义

    • 胁肋疼痛
    • 身热不扬
    • 惊悸失眠
    • 身目俱黄
  5. 下列哪项在大肠湿热证中不易见到

    • 身热口渴
    • 里急后重
    • 舌红少苔
    • 下痢脓血
  6. 脘腹痞满,身热不扬,身目鲜黄或皮肤发痒,见于何证

    • 湿热蕴脾证
    • 大肠湿热证
    • 肝胆湿热证
    • 脾虚湿盛证
  7. 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见于何证

    • 肠燥津亏证
    • 肠热腑实证
    • 寒饮停胃证
    • 胃肠气滞证
  8. 燥邪犯肺证中不容易见到的症状是

    • 两颧潮红
    • 咳痰带血
    • 痰黏难咯
    • 恶寒发热
  9. 肝胆湿热循经下注,临床可见下列何症

    • 阴部瘙痒
    • 下利脓血
    • 厌食
    • 腹胀
  10. 高热,烦渴,躁扰不安,抽搐,两目上翻,甚则角弓反张,此属

    • 肝阳化风证
    • 热极生风证
    • 血虚生风证
    • 血燥生风证
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