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是诊断学的心房肥大和心室肥厚部分的笔记噢[1]
# 心房肥大
主要表现为 P 波振幅、除极时间及形态改变
右心房肥大:主要表现为心房除极波振幅增高
P 波尖而高耸,其振幅 ≥0.25mv,以 Ⅱ、Ⅲ、aVF 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多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又称 “肺型 P 波”。
V1 导联 P 波直立时,振幅 >=0.25mV; 若 P 波双向,其振幅算术和 >=0.2mV
P 波电轴右移超过 75°
无病史也可出现 P 波高电压,需结合临床资料才能诊断
左心房肥大:主要表现为心房除极时间延长
P 波增宽,其时限≥0.12s
P 波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 ≥0.04s,以 Ⅰ、Ⅱ、aVL 导联明显,多见于二尖瓣狭窄,又称 “二尖瓣型 P 波”。
双心房肥大
P 波增宽 >=.12s, 振幅 >=0.25mV
V1 导联 P 波高大双向
见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
# 心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
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
QRS 波群电压增高
- 胸导联:RV5 或 RV6 电压超过 2.5mV
- RV5+SV1 超过 4.0mV(男)或超过 3.5mV(女)
QRS 波群电轴左偏:多数左室肥厚病人,QRS 电轴出现轻至中度左偏
QRS 波群时间延长:QRS 波群时间延长至 0.10~0.11 秒,但仍然小于 0.12 秒
继发性 ST-T 改变:以 R 波为主的导联中,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右心室肥大
(1 上 5 下,右室肥大)QRS 波群形态的改变:V1 导联呈 qR 型,V1 导联 R/S≥1,aVR 导联 R/S≥1;V5 导联 R/S≤1
QRS 电轴右偏;
ST-T 改变:V1、V2 导联 ST 段下移,T 波双向或倒置。在 V1 导联 R 波增高的同时伴有 ST-T 改变称为右心室肥厚
伴劳损。双侧心室肥厚
感谢 w 同学提供的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