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是外科学的无菌术部分的笔记噢


# 总论

概念

  1. 无菌术: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操作规范
  2. 灭菌和消毒:灭菌,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芽胞。消毒,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不要求消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

# 手术器械、物品的灭菌、消毒法

# 高压蒸汽灭菌

  • 应用最多:手术器械、消毒衣襟及布类敷料
  • 分类: 下排气式预真空式
    为保证高压灭菌的效果,使用规定:
  1. 灭菌包裹的体积上限为:长 40、宽 30、高 30cm
  2. 包扎不能过紧,不用绳扎
  3. 灭菌室内不宜排得过密。下排气式装载量为柜式容积的 10%~80%;预真空式装载量为柜式容积的 5%~90%
  4. 预置专用包内及包外灭菌指示纸带,达到灭菌要求,特殊包内卡和包外指示带即变黑
  5. 已灭菌物品应注明有效日期,通常为两周

# 化学气体灭菌法

  • 不耐高温湿热的医疗材料的灭菌,如 电子仪器 ,各种 内镜导管橡胶制品
  1. 环氧乙烷气体法,有效期为半年
  2. 过氧化氢等离子体低温法,灭菌前物品应充分干燥

# 煮沸法

  • 金属器械玻璃制品橡胶制品
  • 在水中煮沸 100 摄氏度并持续 15~20 分钟,一般细菌可被杀灭,但带芽胞的细菌至少需煮沸 1 小时才能被杀灭

# 药液浸泡法

  • 锐利手术器械,内镜
  • 2% 中性戊二醛,30min 达到灭菌效果,灭菌时间为 10h

# 干热灭菌法

  • 玻璃粉剂油剂

# 电离辐射法

  • Co60 释放的伽马射线或加速器产生的电子射线

# 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

# 术前准备

# 一般准备

帽子口罩洁净衣裤,指甲。手或臂部有破损或有化脓性感染时不能参加手术。

# 外科手消毒

  • 常居菌落和暂居菌落:存在于皮肤褶皱和毛孔等深部,称常居菌落,主要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菌属。暂居菌,多是来源于环境,松散附着于皮肤表面
  • 手臂消毒包括清洁和消毒两部分
  • 外科手消毒最常用的刷洗法,按一定的顺序刷洗手臂 3min,可达到外科手消毒标准
  • 七步洗手法: 内外夹弓大力腕

# 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的方法

# 病人手术区的准备

  • 目的:清除手术切口处及其周围皮肤上的暂居菌,并抑制常居菌的转移,最大程度减少手术部位相关感染
  • 如皮肤上有较多油脂或胶布粘贴的残迹,可用汽油或松节油拭去
  • 除局部麻醉外,手术前皮肤消毒应在麻醉后进行,传统的皮肤消毒法是用 2.5%~3% 碘酊擦涂手术区,待其干燥后以 70% 酒精擦涂两遍,脱去碘酊

# 消毒规范

  1. 擦涂消毒剂时,应由手术中心部向四周擦涂。如为感染部手术,或为肛门区手术,则应从手术区外周涂向感染处或会阴肛门处。已接触污染部位,不应返擦清洁处
  2. 手术区消毒范围包括手术切口周围 15cm 的区域

铺设无菌布单,目的是除显露手术切口所必须的最小皮肤区以外,覆盖非手术区,尽量减少手术中的污染,为手术操作提供充分的无菌平面。无菌巾四层或四层以上。
铺巾原则:先铺相对不洁净区(如下腹部或会阴),最后铺靠近操作者的一侧,并用布巾钳将夹角夹住,以防移动

# 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1. 个人无菌区为肩部以下、腰部以上的身前区(至腋中线)、双侧手臂。手术台及器械推车铺设无菌单后,台面范围也是无菌区
  2. 不可在手术人员的背后传递手术器械或物品。坠落到无菌巾或手术台以外的器械物品,按污染处理
  3. 手术中如果手术破损或接触到有菌地方,应更换无菌手套。如前臂或肘部触碰到有菌地方,应更换无菌手术衣或加套无菌袖套。如无菌巾、布单等已被浸湿,其无菌隔离作用已不再完整,应加盖干的无菌布单
  4. 手术前后清点器械、敷料
  5. 做皮肤切口及缝合皮肤之前,需用 70% 酒精再涂擦消毒皮肤一次
  6. 切口边缘应以无菌大纱布垫覆盖
  7. 切开空腔脏器前,要先用纱布垫保护周围组织,以防或减少感染
  8. 在手术过程中,同侧手术人员应背对背转身到达另一位置
  9. 参观手术的人员不能过多,应与手术人员和无菌器械台保持 30cm 以上的距离,尽量减少在手术间的走动
  10. 手术进行时不应开窗通风或用电扇,室内空调机风口不能吹向手术台
  11. 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制度,人人应对无菌原则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对可疑被污染的物品,一律按污染处理

# 手术室的管理

  • 特殊感染的消毒: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术后,用 40% 甲醛 + 高锰酸钾熏蒸
  • 乙肝、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开放性结核病人,所用器械应先以有效氯溶液浸泡 60min,然后清洗、高压蒸汽灭菌
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