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是心电图的心电原理部分的笔记噢


# 写在前面的方法论

# 临床分析心电图的简捷门径

一个段:ST 段,看有无上下移动。二个期:P-R 间期和 Q-T 间期,看其时间。三个波:P 波看方向、形态、时间、振幅;QRS 波看方向、形态、时间、振幅、Q 波;T 波:看方向、形态、振幅。

# 分析心电图时看图的方法

  1. 先看电阻,正常电阻是 1 mv,方形;
  2. 导联是否正确:一般是 Ⅰ、Ⅱ、Ⅲ、avR、avL、V1、V3、V5;
  3. 电轴正常的 Ⅰ、Ⅱ、Ⅲ 向上的波为主,肩并肩轴不偏;电轴右偏则 Ⅰ 导联波向下,Ⅲ 导联波向上,肩对尖轴右弯;电轴左偏则 Ⅰ 导联波向上,Ⅲ 导联波向下,口对口向左走;
  4. 心律:窦性则在 Ⅰ、Ⅱ、avF 上是直立的,在 avR 上是倒立的;
  5. 心率:0.6~1.0 秒之间,如心动周期小于 0.6 秒称心动过速;大于 1 秒则称心动过缓;
  6. 测量:一个段,ST 段的上下;二个间期 P-R 间期、Q-T 间期;三个波,测高时间;
  7. 相互关系。

# 心电图的报告原则

  1. 如果都在正常范围内则报告 “大致正常心电图” 或 “正常范围心电图”;
  2. 如果不正常,可确诊心梗、心律失常者则直接诊断;
  3. 如果不正常,又不能明确确诊者就只报现象,请结合临床考虑某病,或在怀疑诊断名词后打问号。

# 对心电图诊断的评价

  1. 有确诊意义的只有心肌梗塞和心律失常
  2. 有参考价值的
    1. 心房、心室肥大
    2. 冠状动脉缺血
    3. 各种心脏病,如肺心、风心、先心,只是间接地根据心脏的大小判断
    4. 心肌病、心肌炎
    5. 心包炎
    6. 洋地黄中毒
    7. 电解质的影响。
  3. 无价值的是心衰(收缩性)

# 心电原理

# 定义

心电图是利用特殊导联系统把心肌收缩前后微弱的电生理改变加以描记、放大所形成的图。

# 电生理知识

  1. 电的概念:离子的存在与离子的流动;
  2. 自动节律性:我们的心脏内有特殊细胞,他们具有自动除极作用,它的第四相是缓慢的钙离子内流,这种细胞称为 P 细胞,又叫起搏细胞,主要存在于窦房结,所以窦房结每分钟可释放 60-100 次的冲动。其次,P 细胞还存在于房室结,有释放 50-70 次 / 分冲动的能力。最少的在希氏束,所以希氏束有每分钟释放 25-40 次冲动 的能力。心肌则无起搏细胞;
  3. 传导性:心脏有特殊分化的组织,失去了收缩性具备传导性,它的传导速度比心肌快,但在房室结有一个生理性的传导延迟作用,如心动周期为 0.8 秒 ,这个传导就要延迟 0.1 秒 ,以便心室有足够的时间充盈和休息;
  4. 兴奋性:心肌能够接受冲动并发生电的改变及机械性收缩的能力,不同的心动周期兴奋性不同,刚兴奋之后不会被再次兴奋称完全不应期。

# 心脏的静息膜电位

将一个微电极插入心肌内可测得一个 -90mv 的电压,称为静息膜电位

# 动作电位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其亚微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于是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加大,从而造成钠离子快速内流,此时可测得 +30mv 的电压,这就是动作电压。这时细胞膜上的 Na+ - K+ ATP 泵 逆浓度差把钾离子送回细胞内而排除钠离子,恢复原有的极化状态。

# 除极和复极

  1. 除极:指细胞由静息膜电位转变成动作电位的过程,不消耗能量,其速度较快;
  2. 复极:指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膜电位的过程,消耗 ATP,逆浓度差进行,速度较慢;
  3. 除极时正电荷在前,负电荷在后(指在细胞外);人为地使对着正电荷描记向上的波、对着负电荷描记向下的波。

# 综合向量

  1. 向量是一种既能表示方向又能表示力量大小的物理学名称,一般用 “箭矢” 表示;
  2. 心脏是由无数个心肌构成的,综合方向就是它的代数和。

# 容积导电

  1. 描记的电压与距离有关,距离近的电压高,距离远的电压低;
  2. 电磁场的大小有关:电磁场强则电压高,电磁场弱则电压低。故心脏肥厚电压高,心肌梗死时电压低;心室电压高,心房电压低。

# 总结记忆

  • 心电原理要记清,除极较快复极松;
  • 面对正电波上行,面对负电是下峰;
  • 距离越近波越强,磁场越强波越长。
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