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是外科学的体液代谢的失调部分的笔记噢
# 水和钠的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紊乱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 等渗性缺水
- 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这种缺水在外科病人最易发生。此时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此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等渗性缺水可造成细胞外液量(包括循环血量)的迅速减少。细胞内液的量一般不发生变化。
- 治疗
- 可静脉滴注平衡盐溶液或等渗盐水,使血容量得到尽快补充。平衡盐溶液的电解质含量和血浆内含量相仿,用来治疗等渗性缺水比较理想。单用等渗盐水,可引起高氯性酸中毒的危险。
# 低渗性缺水
-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此时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缺水,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 根据缺钠程度,低渗性缺水可分为三度:
- 轻度缺钠者血钠浓度在
135mmol/L
以下 - 中度缺钠者血钠浓度在
130mmol/L
以下 - 重度缺钠者血钠浓度在
120mmol/L
以下
- 轻度缺钠者血钠浓度在
- 治疗
- 可静脉滴注高渗盐水(一般为 5%氯化钠溶液)200~300ml
# 高渗性缺水
- 又称原发性缺水。虽有水和钠的同时丢失,但因缺水更多,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严重的缺水,可使细胞内液移向细胞外间隙,结果导致细胞内、外液量都有减少
- 治疗
- 可静脉滴注 5% 葡萄糖溶液或低渗的 0.45% 氯化钠溶液,补充已丧失的液体
# 体内钾的异常
体内钾总含量的 98%存在于细胞内,是细胞内最主要的电解质。细胞外液的含钾量仅是总量的 2%,正常血钾浓度为 3.5~5.5mmol/L。
# 低钾血症
血钾浓度低于 3.5mmol/L
表示有低钾血症。缺钾或低钾血症的常见原因有:
- 长期进食不足
- 丢失过多:应用呋塞米、依他尼酸等利尿剂、持续胃肠减压
- 分布异常:大量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或碱中毒时钾向细胞内转移
# 临床表现
最早的临床表现是肌无力,先是四肢软弱无力,以后可延及躯干和呼吸肌。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为早期出现 T 波降低、变平或倒置,随后出现 ST 段降低、QT 间期延长和 U 波。低钾性碱中毒时患者的尿却呈酸性 (反常性酸性尿)。
# 治疗
补钾量可参考血钾浓度降低程度,约每天补氯化钾 3~6g。静脉补充钾有浓度及速度的限制,每升输液中含钾量不宜超过 40mmol(相当于氯化钾 3g)。待尿量超过 40ml/h 后,再静脉补充钾。
# 高钾血症
血钾浓度超过 5.5mmol/L。常见的原因为:
- 大量输入保存期较久的库血等
- 肾排钾功能减退,如急性及慢性肾衰竭
- 细胞内钾的移出,如溶血、组织损伤 (如挤压综合征),以及酸中毒等
# 临床表现
高钾血症,特别是血钾浓度超过 7mmol/L,都会有心电图的异常变化。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为早期 T 波高而尖.QT 间期延长,随后出现 QRS 增宽,PR 间期缩短。
# 治疗
- 停用一切含钾的药物或溶液
- 降低血钾浓度,可采取下列几项措施
- 促使 K + 转入细胞内:
- 输注碳酸氢钠溶液
- 输注葡萄糖溶液及胰岛素
- 10% 葡萄糖酸钙,对抗心脏毒性
- 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
- 透析疗法
- 促使 K + 转入细胞内:
# 体内钙的异常
机体内钙的绝大部分(99%)以磷酸钙和碳酸钙的形式贮存于骨骼中。细胞外液钙仅总钙量的 0.1%。血钙浓度为 2.25~2.75mmol/L,其中约半数为蛋白结合钙,5% 为与有机酸结合的钙,这两部分合称非离子化钙。其余的 45% 为离子化钙,这部分钙起着维持神经肌肉稳定性的作用。
# 低钙血症
低钙血症可发生在急性重症胰腺炎、甲状腺切除手术(尤其是双侧手术)影响了甲状旁腺。
# 临床表现
口周和指 (趾) 尖麻木及针刺感、手足抽搐。
# 治疗
用 10%葡萄糖酸钙 10-20ml 或 5% 氯化钙 10ml 作静脉注射,以缓解症状。